第三百四十八章 釜底抽薪(1 / 2)

强秦 晶晶亮 1433 字 1个月前

传道、授业、解惑。

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公学与私学的矛盾,根本其实并不在学生到哪里上学,而是开放式教育和单对单教育之间的本质不同,公学由国家主办,可以在最大范围内传授知识,而私学则是由私人开设,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传授。

在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兴起,原因之一就是公学的荒疏,数百个诸侯国林立,彼此之间攻伐不断,对人才的渴求也达到了顶点,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国家对教育的漠视。

国家朝不保夕,王位顷刻而下,对于一个朝夕不保的政权来说,教育这样需要长久投入却在有生之年都可能看不到回报的付出,无疑是奢侈的举动。

商山道上。

李原的车驾被一群手无寸铁的学子包围,在这群人前面的,是四个白发苍苍的老头。最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他们俱都穿着秦国的朝服,这种宽大长袖的博士服只在当初始皇帝征召天下有识之士时穿戴过。

在四博士的鼓惑下,就学于私学的众多少年群情激奋,其中更不乏有当地官员的子弟,而李原的行踪之所以暴露,就是因为有秦国官员私下与四皓方面有了联系。

“臣等为博士,今秦有大难,请为武侯解之。”在请陈书里面,唐秉、周术、吴实、崔广四皓一上来,就摆出了一付大儒的高高姿态,他们不仅将请陈书用昂贵的绢帛书写,而且还用羊皮缝接起来,交给学子举过头顶示众。

四皓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向世人表明,他们是为解秦国大难而拦路,另外,他们还曾经是秦国的官员,也为秦国出力过,有了这一层踱金的背景,他们说的话就更有说服力,同时,如果李原动怒的话,也要顾虑天下议论。

商洛驿馆。

位于秦岭余脉商山之麓。李原一连三天在这里接见了以唐秉为首的四皓,试图劝说他们放弃堵路的举动,同时,也倾下身子听取“关于秦有大难”的危言,然而效果却并不明显。在明白了四皓沽名钓誉的真实意图之后,李原决定痛下杀手,彻底的铲除四皓背后赖于生存的土壤。

既然四皓敢跳出来,那么就要有承担后果的心里准备。

他李原不是善男信女,也不会对读书之人有什么怜悯之心,秦国的大门,只对有才能又希望为秦国效力的人开放,至于其他想从秦国获取私利的人,等待他们的,就是秦国强悍军队的无情洗礼。

驿馆简陋的厅堂内。

东园公唐秉眯着眼睛,隐藏在眼皮下的一对黄浊眸子,时不时的扫视居中而坐的武侯李原,三天的说项,已经让这个年过六旬的老皓精神头有些不济了。而让他更感到棘手的是,李原似乎摆出了打一场口舌持久战的意思,这位权倾一时的秦国大人物脸色平静,看不到其内心在想些什么。

“武侯,要消除难厄,公学之议当废止,另当效始皇设天下七十二博士之法,召告各郡,以张博士之名——!”在另一侧,周术、吴实等人还在不停歇的劝说,他们话里面的意思很隐晦,不过,经过反复的诉说之后,李原总算也明白了,这几个老家伙原来是想借着这次风波的由头,在全国传扬名望。

始皇帝在统一天下之后,有一段时间确实征召天下有识之士聚集咸阳,立七十二个博士官位,让这些人为国效力。

只不过,还未等始皇从统一战争中缓过劲来,博士们相互之间就开始内讧起来,不同学说立场不同,文人之间本来分处各地,现在天天在一起办公,争执自然难免,这一天天的闹腾起来不安宁,简接的导致了始皇大怒,随后便是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

在这一场变故中,真正得到实惠的,不是那个冲撞了始皇被杀头的淳于越,而是当初被同列博士的唐秉、周术等人,他们虽然辞去了博士,回到乡里隐居,但凭籍着反抗暴秦的名头,获得了巨大的声望。

现在,秦国再现统一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