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2 / 2)

超陆权强国 战列舰 4221 字 1个月前

“皇上,上海府来电,说有一支英国人组成的队伍到达上海,要与我国进行学术交流,该如何接待?”理藩院尚书陈安理向皇帝禀道。

陈安理去年才刚从欧洲回来,刚好接任理藩院尚书之职。

“学术交流?”王福哑然一笑,恐怕这支学术交流的队伍目的不纯吧,现在欧洲人做梦都想探听到蒸汽机的秘密。

“对了,这个带队的英国人叫艾萨克·牛顿。”陈安理补了一句。

“牛顿。”皇帝听是一愣,牛顿这个名字,在后世恐怕只要上过学之人就听过吧,只是不知这个艾萨克·牛顿是否就是后世的那个提出牛顿三定律的牛顿。

“这个艾萨克·牛顿是什么身份?”

“回皇上,微臣对这个艾萨克·牛顿有所了解,他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在英国非常有名气,是英国最年轻的教授,据说发表了许多论文。”陈安理回道,他在欧洲数年,听许多人谈起过艾萨克·牛顿,因此留下非常深刻的映象。

听到陈安理如此说,王福马上肯定了艾萨克·牛顿的身份,那怕是领先对方数百年,对于这样的科学巨匠,王福心中还是充满尊敬。不过,如果艾萨克·牛顿真是抱着打探蒸汽机秘密的念头,那么不管什么科学巨人,恐怕这辈子也别想离开大明。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431章 令欧洲人羡慕的明人生活

“对了,陈爱卿,你可知我朝有哪几个书院历史最为悠久?”王福问道,他突然想到一个应对这批英国人最好的方法。

陈安德听得一愣,若说大明声名最箸的书院莫过于东林党所办的“东林书院。”只是这些年官学大兴,无论是“东林书院”还是其余民间私立书院都已式微,不知为何皇帝突然之间又提了起来。

“回皇上,据微臣所知,我朝书院众多,论历史之久莫过于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白鹭洲书院、鹅湖书院、豫章书院……”

陈安德一口气念出了七八所书院的名称,而且还有继续念下去的趋势,王福有点不耐烦的打断了陈安德的话,道:“爱卿不必再念,你给朕说一个历史最久的吧。”

“回皇上,臣所说之书院都是从宋朝一直开办至今,他们之间历史长短,臣需要详查才能得知。”

王福听得动容,大明立国已有三百年零二年,算上元朝一百年,宋两朝三百余年,就算打一个折扣,这些书院是宋朝中途所立,每座书院也至少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如果是前期所立,甚至有超七百年的可能。

“这些书院岂不是都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回皇上,只多不少,可惜眼下不少书院都招不到学生。”陈安德叹惜道。

“太好了。”王福忍不住轻拍了一下桌子,这些书院单是历史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虽然王福不喜这些游离于官学之外的书院,但不妨碍将它们当成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加以保护,转向旁边的内侍道:“传朕旨意,着礼部统计国内百年以上书院,对于难予维持之书院,礼部可以酌情拨银补贴,其补贴银两,内库全额报销。”

“是,皇上,皇上真是菩萨心肠,要奴婢说,这些书院若是维持不下去,干脆关门算了。”内侍李祺回道。

这些私立书院,除了教授学生外,最大的目的还是聚集文人士子,针贬时敝,指点朝政,上至内阁大臣,下至内侍太监,无一不是书院痛骂的对象。大臣还好一点,各个书院有支持,有痛骂,对于内侍,则是所有书院痛骂的对象。没有一个内侍会喜欢私立书院,甚至大臣也无法忍受,张居正时期就曾下令关闭多所书院,到了魏忠贤时,干脆下令天下所有书院都关闭,只是魏忠贤一死,书院又尽复。

“你懂什么?”皇帝笑骂道。

如今书院数量和官学比起来犹如沧海一粟,学生自然多选官学,几十个文人聚集作一些针贬时敝的文章又如何能与报纸数百万份的受众相比,没有了这教书育人和针贬时敝两大功能,难怪书院会日渐式微,即使有朝廷的补贴也只能维持生存罢了,要想以往那样恢复书院一呼百喏的气势根本不可能。

这些书院历史上曾出过无数文士名臣,才会扬名于天下,就此让其消亡实在可惜,拿出一点钱使之能一直延续下去,绝对是非常划算之举。

上海,这个东方也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城市在弘光二十四年时,已经由县升格成了府,据弘光二十五年统计,上海府人口为一百三十六万有余,人口虽然不足全国的百分之一,岁入却达到全国一成五。

这当然得益于海贸的巨大发展,在上海街头,每走上数十米就会碰到一个外国人,他们或是碧眼高鼻的欧洲人,或是身着长袍的阿拉伯人,或是一头红发的印度人……

如今艾萨克和哈雷等人也属于其中一个,若说在友谊岛,他们尚感觉不到欧洲与大明太大差距的话,在上海街头时,他们心中就只剩下震憾,没有到来之前,他们从没有想到世上会有一个城市会有如此繁华。

这并非后世被殖民者打开大门后畸形的发展,由于掌握了定价权,海贸利润高昂,东家也不会在工钱上计较,只要有手有脚,这里可以轻易找到一份月薪超过十两银子的工作,如果你愿意出海,薪水马上就会变成三十两以上。

在欧洲,一名强壮的英国水手月薪是22先令6便士,换成银子差不多13两5钱,(注一)虽然比普通的上海市民要强,可是他们长年航行在海上,吃的只有面粉、咸肉和干豆,每天一加仑啤酒常常惨水,工资每半年才发放一次。同样是水手,大明水手的条件要比英国水手好的多,船上每天都有蔬菜供应,薪金每月发放,最低也是英军水手两倍。

艾萨克这些天特意调查了上海的物价,得到了一个让他非常沮丧的结论,与他在剑桥大学教授的薪水,在伦敦生活条件未必能和上海普通大明人相比。

与高昂的工钱相比,上海各种物价简直可以说非常低廉,由于南洋粮食连年丰收,每年有数千万石粮食从南洋运回本土,尽管朝廷每年都收购巨额粮食作为储备粮,粮价还是不可挽回,上海粮价从弘光初年一两五钱一石跌到如今二百二十文一石,连带着江南的田价也跌去七成,最好的肥田如今卖价也不过四至五两银子。(注二)

除了粮价外,其余的食物、生活用品同样低廉,鲜鱼从弘光初年的二十文每斤跌至十二文左右,猪肉从每斤三十文跌至十八文左右,牛肉从每斤二十五文跌至十五文左右,(注三)鸭蛋每十枚二十五文,鸡蛋每十枚十八至十九文,豆油每斤十五文,黄瓜每斤二文,白菜每斤一文,葱每斤三文,盐稍贵,每斤五文,上好的烧酒,每斤五十文……

吃之外,穿的衣服比起欧洲更是便宜,麻一斤不过二十文,白布每尺三十文左右,深蓝布每尺四十文,丝绸的价格更贱,在欧洲,一尺上好的丝绸最少需要二两银子,这里的价格只要区区一百二十文,而三尺丝绸则可以做一件衣裳,哪怕是一名普通市民,一年也可以轻松买上数件丝绸做的衣裳换洗,花费不过一二两银子。

在上海,如果一个五口之家,一天吃六斤粮食,需十一文,买一条二斤重的鱼,需二十四文,买一斤猪肉,需十八文,再买十文钱蔬菜,加上油盐柴火,这样有鱼有肉的生活,花费大概在六十五文至七十文左右,一月合计二两银子,而在英国,要做到同样生活水平,起码也需要花费七先令,合四两银子左右。

只是由于人数增长太快,上海房价有所上涨,在弘光初年,上海一所四间房的普通院子,价格在八十两至一百两左右,到如今,价格差不多需要一百八十两至二百两银子。

以普通市民每月十两银子的工钱,过着有鱼有肉的生活,一月仍有八两银子结余,再支出一两银子给自己、老婆孩子置办衣裳,一两银子作其他开销,每月能存下六两银子左右,三年时间,可以在上海买下一座四间房的院子,合一百平米左右。

如果是水手的话,由于长年在海上航行,基本没有什么开销,只需要八个月左右时间,就能在上海买下一个小院,攒个三年,可以买下一个有十余间房的数进大院。

越对上海了解越深,艾萨克和同伴对于大明也越是敬畏,单是一上海,除了人口,其综合实力已经超过英国,大明的人口达到一亿六千万以上,更不是人口只有五百七十万的英国可以相比。面对着如此一个庞然大物,艾萨克等人已经息了要与大明相争的心思。

英国虽然不可能和大明竞争,但只要得到蒸汽机的技术,却可以在欧洲先行一步,或许可以成为欧洲大陆的强国,艾萨克更加期待与大明学院的交流,每天都要到英国驻上海的领事洛克那里去询问一遍。

这天,艾萨克刚走进英国领事馆,洛克已经满脸带笑的迎了上来,道:“艾萨克教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大明皇帝已经同意了你们的请求。”

“是吗,请问我们将与哪个大学进行交流。”听到终于有消息,艾萨克脸上也浮现出笑容。

洛克摊了摊手,他的汉语并不好,记不清大明学院的名字,旁边一名翻译接道:“这是江南一座很有名的大学,叫白鹭洲大学,据说这个大学是建立在一条大江的岛上,因为岛上常年栖息着一种叫白鹭的鸟,所以才叫白鹭洲大学。”

“白鹭洲大学,听上去很不错,至少风景应该很好,不知道这个大学有多少年历史。”

“嗯,很久远,据说从建校到现在已经能460年了,当时建校之人是一位朝廷的重臣,还得到皇帝亲自道贺。”

艾萨克一听就放心下来,这几乎和剑桥大学的创立一样久远,在他看来,如此久远的大学,肯定对蒸汽机有所研究,他自然不知道,大明所有新式科技都与原先老式学院无关,以艾萨克·牛顿的智商,如果能在白鹭洲书院静下心来待上数年,说不定能成为一个国学大师。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432章 贸易逆差

“回皇上,英国人已经登上了前往南昌的火车,英国领事致电,感谢大明对英国学者开放学院交流。”数日后,陈安理向皇帝禀道。

“很好,电令吉安府,务必对英国学者友好接待,不过,严令其学者单独离开学院活动。”

“是,微臣遵旨。”

“父皇,为何如此重视这队英国人?”朱慈焯不解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