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2 / 2)

唐玄宗 赵扬 4022 字 25天前

武惠儿在其怀中展颜一笑,长长的睫毛扑闪了一下,令李隆基心动不已。他明显感到惠儿的胴体渐渐温热起来,不由得有些情迷。

高力士在侧看到皇帝如此怀抱玉体,其透出的情意绝非一般的喜欢。他实在闹不明白,皇帝此前偶然临幸宫女,不过图一时的新鲜,往往临幸一回即丢开。然眼前二人的神情,分明冤家一般,莫非皇帝这次上了性儿不成?想起王皇后的训诫,高力士觉得还要尽起自己的职责,遂轻声说道:“陛下,该启程了。”

李隆基由此回过神来,轻轻推开武惠儿,说道:“惠儿,你留在此殿,替朕将案上的奏书整理一遍。朕要出宫一趟,约掌灯时分回宫,你就在这里候着朕罢。”

李隆基此时出宫,径奔姚崇宅中而去。

春节过后,李隆基有意东巡一番,遂让有司准备御驾。恰在此时,太庙的主殿忽然坍塌。

太庙供奉着李唐的列祖列宗,主殿坍塌当然非同小可。宋璟与张嘉贞先与有关大臣商议一番,然后找李隆基禀报道:“陛下,臣等以为太庙坍塌,实为上天示警。”

李隆基有些不以为然,问道:“如今天下安澜,百姓安居乐业,有何警可示呢?”

“臣等以为,陛下三年之丧未终,按例不可以行幸。太庙坏压之变,即为上天示警,陛下宜停东巡,居京修德以答至谴。”

李隆基看到此二人将自己的东巡与太庙坍塌连在一起,有些啼笑皆非,然又无理由反驳,只好默然以对。

二人走后,李隆基越想越不是滋味,自己已然有了东巡的兴头,岂能轻易放下?他想起姚崇当时灭蝗时的阻力,就想去找姚崇问个明白。且姚崇居闲在家,自己亲入其宅慰问,可以宣示皇帝不忘老臣之意。

姚崇后来在颁化坊建了新宅,其以文柏为梁,红粉以为泥壁,磨文石为阶砌及地,中堂五间九架,后院还建有飞楼,则此宅建得既精致又恢弘。李隆基此前曾入其宅,赞道:“好呀,如此高宅方为朕宰相之宅。”

李隆基行到姚崇门前,就见姚崇已带领家人在门外跪迎。李隆基在肩舆上笑道:“姚公,让大家平身吧。嗯,朕上次来的时候,戟数太少,这一次还算有些模样。”

姚崇叩首道:“臣全家再谢陛下恩典。”

李隆基所称之戟,即是按照朝廷规制,三品以上官员可以在门外列戟。此戟由朝廷供给,一品可列十六戟,二品可列十二戟,三品可列十戟。李隆基前次入姚崇宅中时,其为三品之职仅列十戟,现在官至一品,当然可以列十六戟了。

李隆基被奉至中堂坐定,高力士站在身后,姚崇及其小儿子姚弈侍立一旁。

李隆基说道:“自姚公离职后,朕因少见你身影,心里就有些空落。今日在宫中忽然兴起,就想来瞧瞧姚公在忙些什么?”

姚崇躬身道:“臣朝参之余,或入东宫教授太子,或回宅中含饴弄孙。臣如此锦绣日子和好心境,皆蒙陛下所赐,且陛下挂念老臣,臣实在无言以对,唯有感激涕零。”

李隆基目视姚弈道:“姚公啊,此次考课之后,该让此子出外历练一番了。”

姚弈成人后为官,其先入东宫为左内率府千牛,继而又转为东宫右春坊的太子舍人,两者秩级相同,皆为六品官员。李隆基此前多次向姚崇说过,欲授姚弈为五品官员,或为京官或出外任,由姚崇自选。姚崇认为,儿子年龄尚幼需要历练,不宜升迁太快,如此就婉拒了李隆基的好意。

姚崇答道:“此子为太子舍人未及半年,不宜变动,臣谢陛下恩情。”

李隆基笑道:“想是姚公对前两个儿子管教太少,由此对小儿子就严于管教。姚公啊,也不能矫枉过正呀。”

“臣以为,欲习知吏事,须不越官次循序渐进最好。他们生在为官之家,少了一些命困途穷之厄境,不让他们升迁太快,其实对他们自身最有好处。”

“嗯,姚公既有此意,朕就从你所请吧。姚公,近来宋璟斥退诸道采访使,京城之人议论纷纷,你如何看此事?”姚崇现在虽非宰相,李隆基每遇大事皆要向其询问。

姚崇微微一笑,说道:“宋璟此举,岂不是正合了陛下之意?”

“哼,他罢采访使之前,根本不向朕言语一声,又如何合了朕的心意?”

“陛下,这些采访使往年回京之时,皆要送出大批土仪,已为成例。臣不敢欺瞒陛下,臣往年以为这些物品无非地方土仪,因而来者不拒,坦然相受。宋璟此举从微处着手,旨在彻底清除送礼请托的弊风,可谓使京中震动,更使全国震动。若因此绝了此风,陛下倡导的教化之策由此深入人心,此举实为好事啊。”

李隆基心想姚崇不掩自己收礼之行,足见坦承,遂颔首同意。他既而又说道:“是啊,宋璟一身正气,由他来厉行教化之策,可谓得人。然宋璟与姚公相比,就失于死板。午前他与张嘉贞又来劝谏一番,言说太庙坍塌,劝朕不可东巡,须居京修德。姚公,你如何看此事?”

姚崇道:“陛下说得不错,宋璟等人如此认为,确实失于呆板。臣听说隋建太庙之殿时,取来前秦苻坚的故殿之木以为营造,则此殿至于今日,已有数百年。山岩若风吹日晒久了,时有崩塌,木头积年而久且有虫蠹,其能与山石相比吗?”

李隆基大有同感,赞道:“姚公此言,甚合朕心。天地万物,亦有寿夭,岂能与天命相连?朕想起当初治蝗之时,那汴州刺史倪若水之论调与今日宋璟等人之谏言差相仿佛。”

姚崇接着道:“去岁河南丰收,而关中稍有歉收。陛下此去东巡,既可视察天下安澜,又可使百官随行,顿减关中用粮之量。此为一举多得之事,臣请陛下东巡依旧。”

“好呀,姚公所言甚合朕意。”

姚崇又笑道:“陛下此次东巡,定能见到倪若水。此人在汴州多年,官声不差,教化有方,如今朝中三省极缺能才,倪若水又渴望回京,若陛下认可将其改授亦可。”

“嗯,宋璟也提过让此人入尚书省,朕已答应授其为尚书右丞。”

李隆基本想在姚宅中多待一会儿,然大事皆问过,就有些坐立不安。究其原因,缘于李隆基心里记挂着武惠儿,如此他在姚宅中仅待了小半个时辰,即乘舆回宫。

武惠儿此时已将案上的奏书收拾完毕,她将李隆基已批阅的奏章放在一侧,将未批阅之奏章摊在座前。其实殿内宫女在李隆基离殿时也会收拾,然李隆基觉得武惠儿收拾过的几案显得更加温馨。

李隆基归于座上,向侍立一旁的武惠儿投去温情一瞥,转对高力士说道:“张家行事为何如此迟缓?朕令其促请一行入宫,数年过去,为何杳无音讯?”

高力士答道:“臣多次追问,奈何张家说一行云游四海,居无定所,实在难寻。”

“你明日告诉张家,若一行年中不来见朕,他们也不用在京城待了。哼,拖来拖去,又动辄扯上天命。若无一个明白人儿在朕身边,只怕日子都会过差了。”

武惠儿在侧轻声说道:“陛下,妾有一法,可让一行速至京中。”

李隆基侧头道:“朕令其族家访一行多年,奈何他如消失了一般,难见其踪影。如此人儿,若用强力追求,那是勉强不来的,你能有什么妙法儿?”

“妾曾听说过一行和尚的事迹,若勉强不得,陛下为何不仿燕昭王故事呢?”

李隆基闻言笑道:“燕昭王为求贤才去见郭隗,那郭隗以千里马为例,让燕昭王为己建屋而居,并拜己为师,如此贤才果然召来。惠儿,你让朕为谁建屋呢?”

“陛下当然为一行建屋。妾听说一行素爱观星察天,若陛下此屋中备齐汉时张衡所造浑天仪及地动仪等物,那一行得知陛下诚意,定会不速而至。”

李隆基闻言大喜,说道:“好呀,果然为好主意。高将军,你速让将作监选样造房。”他又伸手揽过武惠儿,眼色迷离,轻声道,“好惠儿,为朕出了这样一个好主意,朕要好好赏你。”

晚膳之后,李隆基与武惠儿共同沐浴,是夜两情欢洽,其详细滋味也不一一细表。

开元元年之后,李隆基很少出京,则此次东巡为其盛大规模出行的第一遭。张嘉贞被任为西京留守,其他百官多随御驾行走。三月初三,车驾离开长安,就见各色旌旗猎猎,左右枪戟如林,其执旗执仗,驾车驭马,警跸将士以及各级官员、侍从,不下四千人。如此长的队伍行走起来,速度当然不会快,好在皇帝巡行并无时辰限制,自可慢慢行走。

李隆基此次启大驾仪仗,其所乘玉辂车由六马所牵,驾前有驾士四十人,千牛卫将军一人陪乘。另左右护卫着左右卫大将军各一人,千牛将军一人,中郎将一人,左右监门校尉各十二人,左右骁卫、翊卫各三队,左右卫夹毂厢各六队,还有御马二十匹。若让李隆基在此重重护卫中闷坐车中行走,实为无趣之事。孰料李隆基早有准备,其不仅让武惠儿随行,更让武惠儿陪侍身边,两人或手谈围棋,或偎依一团眺望沿途风景,令李隆基感觉此行实在惬意无比。

如此过了数日,车驾不觉就过了潼关,开始进入淆函谷地,午后即可到达函谷关。相传老子倒骑青牛路过此地,并在此地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是时,李唐奉老子为其先祖,李隆基到了此地当然不敢怠慢,要好好凭吊一番。

自潼关向东至于渑池县,其间凡四百八十里,其北为波涛汹涌的黄河,其南面为崤山,形成了一道极为狭长的函谷。古人曾记此险:“翼岸巍峰插天,约谷深委。终日走硖中,无方轨列骑处。”由于此地形势险要,从春秋时起,这里成为多起重大战事的古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