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2 / 2)

药女淼淼 忆冷香 2272 字 19天前

“晨玉那般好的女子就这么没了,老天可真是不开眼。”赵氏好一阵唏嘘,目中隐有泪光,待听完海英峰讲述当年徐皇后托孤给海晨玉等事,难过的满脸是泪,“晨玉命好苦,没有熬到陛下登基就没了,一天的福都没享过。”

海英峰见老娘哭得这么伤心,赶紧又说别的事,“晨玉的小女儿淼淼相当的聪慧大气,是个极好的。”心道:小丫头,我先拿你来哄哄我老娘。

赵氏忙问道:“你快说说怎么个聪慧大气极好?”

海英峰便说了几件事,赵氏听了之后问道:“容貌生得可好,性子如何?”

“容貌七分像晨玉,甚至比之还要清秀,性子吗,当年晨玉是个什么性子?”

“晨玉爱笑,内向倔强。”

“淼淼爱笑倔强,倒不内向,看着温柔,实则很有手段非常厉害。”海英峰这是实话实说。

赵氏心里非常满意,问道:“你没跟晨玉的夫君提亲?”

海英峰故意拍拍脑袋,笑道:“当时太过匆忙,我着急带着大皇子返回金城,就忘记跟国舅爷提此事。”

赵氏抱怨道:“你专门带青滇去,就是为了提亲事,怎么能忘记呢。”

海英峰定定望着老娘,问道:“您还真想把小丫头娶来当孙媳妇?”

“你去之前咱们娘俩不就商量好了吗,你怎么反悔了?”

“小丫头着实太厉害,十个滇儿的心眼加起来都没她的多,滇儿若娶了她,只怕震不住她,日后事事都能听她的,没有自个的主意。”

“厉害才好。不厉害还管不住滇儿。”

海英峰仍是摇摇头,“娘,您不是男子,不知道娶个悍妻,这日子会过得多么憋屈。”

“憋屈什么,只要淼淼爱滇儿,怎么会让滇儿憋屈?”

海英峰一把年龄竟是臊得脸红了。老娘还真是想得多,小孩子还爱呀爱的,爱什么爱,这一成亲就是过日子,哪有什么爱。

赵氏见长子不松口,直言道:“滇儿不是嫡长子,不能继承爵位,得到的家产不多,你不给他找个能干持家的媳妇,就凭他这般的娇气单纯,我百年之后,他能过上现在这么舒适的生活?”

海英峰脸色微变。

“我与你爹瞒着你的几个弟弟,悄悄的给了滇儿一些田产、商铺,这些只够滇儿过个温饱。我听你媳妇说,你们也私下给了滇儿几处房产。”

海英峰点点头。五个手指伸出来还不一样长。老娘的孙子孙女十几个,最疼的就是小东西。他嫡子庶子也有好几个,最疼的也是小东西。

“这些产业合在一起也没多少,滇儿若娶一个性子弱的媳妇,管不住他,持不了家,只怕用不了几年就都败光了。你让我与你爹在天上眼睁睁的瞧着滇儿过苦日子,死不瞑目吗?”

“娘,我晓得了。我再想想,想通了就给爹写信,如此的局势家族不能错半分。”

“你爹肯定同意!”

次日早朝,李严宣布李南大皇子的身份,满朝文武百官震惊,后宫更是震惊无比。

几日之后,吕文杰带着众位北地新榜进士入长安。

李严让李南拜吕文杰为先生,又给李南请了三位大学士当先生。

殿试前的头一天早朝,李严不顾皇后、妃嫔娘家家族官员的反对,下旨册封李南为太子,史无前例的赐李南尚方宝剑,上斩贪官污吏,下斩大恶百姓。

李南成为建朝以来最没有母族背景,却又最有威严的太子。

新皇册封太子的消息,如同秋风般一夜之间传遍各个城府。

永靖县城的衙门门口张贴了立太子赐尚方宝剑的公告。

全县上下茶前饭后都在谈论着这位从天而降神秘的太子李南。

许清林、许淼淼得知之后,均是大喜。

“爹,陛下没有把小南南当成挡箭牌,他是真心要立小南南为太子。”

“你大哥,不,陛下,我早就跟你说过陛下绝对会立南儿为太子。你偏偏不信。”

“爹,我不是不信,而是您这么多年没见过陛下,不能凭着陛下以前的性格来判断他现在的处事办法。”

“昨个我又梦见陛下,他很快就会来迎我们全家入宫。”

长安的殿试圆满结束,李严点了北地金城的一名进士当了榜眼,这令北地的学子狂喜不已。

李动在位三十几年,他与李静是嫡亲兄弟,殿试上却从未点过北地的学子为前三名。这件事一直让北地的文人耿耿于怀,而不知原因。

李严将北地的新科进士多半派去南地为官,又把南地的进士派到北地为官。

紧接着,李严在早朝上宣布册立海族的嫡女海丽荣为太子妃,即日大婚。

以往册封太子妃的同时,还要册封几位太子嫔,这次只册立了一妃。

据几位重臣亲口所说,他们亲眼目睹李南在李严面前力争只娶一妃,且再三强调必须出自海族。

后宫的几位还想把家族的小女子塞进东宫,岂料李严最终按照李南的意愿,只册封海丽荣,这下她们的如意算盘都落空,好不气愤。

金城的李静接到李严的信使,得到太子大婚的事,以身体不适为由不去长安祝贺,派了亲信带着贺礼前去参加仪式。

太子李南的大婚非常的仓促,自是办得比较简单,然而到场的人无不知道李南对太子妃海丽荣的重视,没有一人敢轻视这位容貌不太出众的小女子。

随着天气气温降低,金城比长安提前迎来了初冬,头场大雪之后的早晨,金城静王府传来噩耗,饱受病魔折磨又被几个儿子背叛的李静去世了。

大唐国的一代军神没了,整个北地的百姓自发的为他守孝,三十日内取消嫁娶满月等喜事。

李严立即下旨册封静王妃董氏所生的嫡子李文琰为琰王,继续替他统领北地二十万大军,守护百姓,坚固边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