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节(1 / 2)

盛世明君 木兰竹 2206 字 14天前

方夫人道:“我们并不是骗他。本就是打算去成都的。”

罗逡灌下一杯蜜水,道:“是啊。”

既然罗家不可能成功,他至少要想方设法保住自己的儿子。

最差的预想中,只要他投奔皇帝陛下,皇帝陛下看在他的面子上,或许能为他留下罗朗的性命。哪怕关罗朗一辈子,他至少有个可以把儿子救出来的念想。

而且,儿子被关押被流放,他还能护得住孙子。

他就这么一个儿子,怎么也不能毁在家族手中。

所以罗逡没有被他父亲选择继承人,不一定是不聪明,其实最大的原因,是他太“自私”。

比起罗家这个大家,他更注重自己的小家。

在罗逡看来,其他人关老子屁事,妻子儿子好才是最重要的事。至于什么世家,只要老子和儿子够厉害,分分钟又是一个世家。

在以家族为重的世族中,罗逡这想法真是离经叛道不合群。

罗逡有些担忧:“你说咱儿子会不会把咱两关起来,不准我们离开?”

方夫人微笑:“不会。他不但不会,还会助我们厉害。因为他也知道,罗家获胜希望渺茫,不希望我们受到伤害。”

“但我们走了之后,儿子在罗家会很难做吧,他们肯定会更加不服……”罗逡一拍大腿,“哎哟,这不是更好吗?最好把儿子排挤在家族之外,让儿子心灰意冷。以儿子脾气,肯定是隐居或者远走,即使不投奔陛下,罗家做什么,都和儿子无关了。”

方夫人点头:“正是这个理。”

夫妻两美滋滋的收拾细软,准备择日出发。

……

罗朗则陷入更大的迷惘中。

本来他就不看好罗家,只是他必须背负罗家。现在连父母都不支持他,他觉得,迟早要完这个迟早,只有早,没有迟了。

更让罗朗无语望天的是,第二天,他最好的朋友吴孚向他辞行。

“孚决定去投奔皇帝陛下!”吴孚目光炯炯,“以后若是战场相见,请勿手下留情。”

罗朗深呼吸了一下。觉得这话真是耳熟。

呵呵,能不耳熟吗?昨天才听他爹说过。

罗朗问道:“子辅为何突然决定?”

吴孚摇头:“孚不是突然决定。父亲早已经决定,只是认为贸然投靠没有功劳,正率兵扫平于泽凉州余部。没想到魏周言行不一,说是辅佐汉室,实际上有自立之心。趁着父亲扫荡凉州之时,夺了父亲的地。父亲决定直接率兵前往益州,我也该出发了。”

吴孚劝说道:“如今陛下大势已定,嘉飨为何不行动?”

罗家嘴角扯了扯。

难道他要说,罗家想自立吗?

虽然他和吴孚交好,但罗家暗地里的谋划肯定不会被外人得知。或许一些同为江东世家豪门的人会知道一些,但吴家还算不得世家,他的谋划也没有告诉吴孚。

吴孚虽不知道罗家打算,但隐约猜到了一些:“难道是罗家有人不愿意投奔陛下?唉,你和我不同,你还要照顾这么大一家子。以前羡慕你罗家势大,现在觉得,家族人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

吴孚和罗朗太熟悉,说话也没顾忌。

他道:“干脆你和我一起离开吧。别管你那一大家子,带走伯父伯母就好。你好好劝说,伯父伯母肯定会依你。”

罗朗嘴角抽搐了一下,道:“父亲和母亲已经决定投奔陛下,昨日与我辞行。子辅若要去成都,可与我父母同行,也算有个照应。”

这下轮到吴孚瞠目结舌了:“什么?伯父伯母都要离开,你还不走?究竟谁是你亲父母?我说啊,就算你祖父和伯父在,他们肯定也是会立刻去成都。你留在这里干什么?”

罗朗想了一下祖父和伯父言行……好像的确是这样?

“可我不能对罗家置之不理。”罗朗叹气。

吴孚挑眉:“你这人啊,虽然聪明,但总是喜欢钻牛角尖。我就不信你看不出来陛下优势有多大。即使不忠于汉室,你觉得谁能和陛下对抗?现在除了陛下之外,优势最大的就是魏周。可不是我说,魏周那卑鄙小人,既然打着忠于汉室的招牌发家,他现在要和陛下敌对,就已经注定了失败。别看他似乎现在一片花团锦簇,内地里肯定已经有不少人离心了。”

“我不知道罗家是想自立还是想投奔魏周,但你们还没开始起步呢,陛下就已经有重新统一天下之势。你们就算起兵,将领哪来?谋士哪来?谁都不是傻的,凭什么上你们这条注定会沉默的船?”

“我知道你祖父肯定让你看护罗家,但眼睁睁看着罗家往死路上撞,就是看护罗家吗?”

吴孚言辞犀利,说的罗朗背后生出了一层冷汗。

的确祖父让他照顾好罗家,是他听其他人愿望,希望让罗家更上一层楼。

事实上祖父从未说过,要让罗家在他手上,成为九五之尊的家族。

罗朗一想,以祖父性格,知道他们背叛大汉好不容易又出来的一个英明皇帝,肯定是不愿意。

而且,罗家要更上一层楼当然是对的,但是明知道不可为,还非得往死路上走,这不叫勇敢,叫愚蠢。

罗朗多日来笼罩在思绪上的浮云,瞬间被拨开。

罗朗对吴孚深深一作揖,道:“谢子辅,弟如醍醐灌顶!”

吴孚露出八颗牙齿,灿烂一笑道:“好了,我两谁跟谁。你是留在这里,劝罗家投奔陛下,还是和我一起走?”

罗朗思绪开朗之后,思维也活跃了许多。他狡黠一笑:“我和你一起走。”

吴孚惊讶:“我以为你要劝罗家不要再和陛下硬碰硬。你居然要抛下罗家?”

罗朗道:“劝他们,不知道要废多少口舌。不如我先去成都,向陛下禀明此事,并且领了江东的差事,再来处理此事。同样处理此事,自己先做了再去投奔,和先投奔了再做,是两回事。”

后者,这就是他的功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