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五十二章 未来方向(2 / 2)

大明文魁 幸福来敲门 3100 字 1个月前

几名弟子之间似推开了一扇窗户看见了另一个天地般,与林延潮一直聊到了半夜方才离去。

临走时,大家犹自辩论不止。

夏日的月色之下,池边虫鸣不止。

池边的林木郁郁葱葱,林延潮站在屋边目送着弟子们从池边小石道上远去。

入阁拜相,不足以三不朽,开启民智,又要经百年甚至几百年之努力。

以经术为国策则刚好。

相比较下,事功学放到今天而言,早已被人人认同,不觉得新颖,但考虑到接受度的问题,放在古代而言,这是眼前走出死局的唯一一条路。

为什么要谈道统论?

并非让老树开新花,也不是将今日的思想强行嫁接到古代。而是告诉他们,革新变法的勇气,从古至今儒家一直都有,这并非法家一家所长!这条路我们自己能走,不需要别人来扶。

所以我们不必如王安石那样托名周礼,行法家变法之实。

同样板古的理学也不能代表整个儒家。

如果说理学是过,那么事功学则是不及,大家都不是合乎于中,但要矫枉唯有过正,如果可以,将变革的动荡降到最低。

理学为国策二百年,如邵康节对程颐说的那番话‘生姜树上生,生姜树上出’,明朝之兴亡,成也理学,败也理学。

孤守一域,闭关自守,闭上眼睛不见世界一日千里的变化,固然有助于维持内部的稳定,但终有一日会为外来力量的打破。

眼下是取而代之的时候了。

弟子们辩论声逐渐远去,而是林延潮却知自己点燃的火种,已经传到了他们的身上了,往圣之学薪火相传,正是为了燎原一日!

次日郭正域上疏恳请天子允许办报之事,经过通政司的邸抄载出。

此刻户部郎中卢义诚正在部署办事。

卢义诚是户部山东司的郎中。

户部山东司有两位郎中,卢义诚是其中之一。

户部不同于吏部,礼部,吏部礼部只有四司,各司也只有一个郎中,权力自然就大,如吏部的文选司郎中是可以与五部尚书叫板的。

但户部有十三清吏司,各司郎中不等,因此郎中太多,也就不那么值钱了。

可是这不值钱相对而言,卢义城多年给各位大佬陪笑来的职位,对于其他万历八年的同年而言,他已经算是爬得够快了。

卢义诚想再往上升一升,就是京卿或者外放。

他不愿意外放,但明朝官制历来是内外轮转,从没有京官一路当到二品大员的道理。

所以为了留京,卢义诚想了各等办法,眼前就是抱林延潮的大腿,这很粗的大腿。

林延潮与他同年,又是同乡,本来交情再好不过了。不过在京同年中,林延潮显然与顾宪成更要好,最近杨镐,钟羽正也是后来居上。

而在同乡里他与林延潮的关系也比不过叶向高,林材。

他们可是同乡加同年啊,为何……关系反而不如以上几人。

上一次他到林延潮家中拜贺新年,连一个叫方从哲的小翰林都足以登堂入室,让他在客厅足足等了一刻钟。

以二人的关系林延潮该立即辞了方从哲来见自己才是。

那次卢义诚不过与林延潮谈了一壶茶功夫,即默默离去,心底老不是滋味。

此刻卢义诚深感世道变了,现在的官员不再如以前那样重视乡谊年谊,而是更注重结党。

卢义诚知道林延潮在朝堂有一股势力,但他自持户部郎中的身份,同样身为正五品大员在官位上是可以与林延潮平起平坐的,所以他心底是期待林延潮能开口主动让自己加入的,如此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林延潮一句话没提,本来自己年后去拜见林延潮时,就想挑破此事,在他看来已足够给林延潮面子,但他却没有半点意思。

这让卢义诚觉得林延潮有些看不起自己,没错,从当初中进士起,林延潮就一直没有看得起自己,他心底有同年同乡之谊的是林诚义,却不是自己。

他只是一个三甲排名靠后的官员而言,中了进士也是侥幸,当初自己中第时发狂的样子肯定留在他的心底,他一定是在暗暗嘲笑自己,认为自己当不了大官。

哪怕他今日奋斗到户部郎中这个位子,林延潮也不认为自己能在他面前有一席之地。在林延潮心中定是要自己主动开口恳求加入林党的,但是他卢义诚也是有骨气的。

当初林延潮上疏时,他虽没有如王家屏,于慎行那样为林延潮四面奔走,但他可是坚决站在林延潮一边的,尽管这话他只是与亲戚与家里下人们说过,但这样是站队了。

在这件事上,卢义诚觉得林延潮欠自己一个很大的人情。

所以后来林延潮裁撤净军上疏失败时,卢义诚就改变了态度,甚至二人有一次道左相逢,他故意装作没看见,让轿夫直接过去。

这一次郭正域上疏,当邸抄到了卢义诚手中时。

卢义诚置之一笑道:“上一次天下为公疏,当朝诸公必是知道报纸之厉害,而然朝堂公论在于科道,地方公论在于学校,公论哪里有出自民间的道理。”

“报纸之事必然为有心之人操纵,重蹈当年之事,天子首辅必不会答允……这郭郎中背后必有人主使,应当好好的查一查。”

卢义诚之言就是说郭正域上疏有些其心可诛了。

他的话就是在户部山东司的衙署内说出,另外一位郎中,以及员外郎,主事等官员都听到了。

一名主事附和着道:“这么说八成是林三元鼓动,可是他现在这边向天子辞官,推掉东宫师佐的任命,那边却暗中让自己的学生上疏插手朝政,此举实在是想不通啊。”

卢义诚摇头笑着道:“皮里阳秋也是有可能的,自己不说,让别人来说,我这么说怀疑林三元实没有证据,或许另有他人。”

众户部官员闻此知道卢义诚指的就是林延潮。

以往他与林延潮交好时,天天说他好话,就怕别人不知他们关系,但现在二人似乎失和。

作为同僚大家也知这位卢郎中为人如何,前户部尚书毕锵则多次因公事指责过他。

所以卢义诚在这位毕尚书在的衙署时,言语极尽阿谀之词,毕恭毕敬的,但只要尚书一走,即在下属面前说他的坏话,特别是后来毕尚书致仕之后。

本来背地里诽议上官,说其坏话也是官员之间常有之事,但卢义诚两等态度实在令人感觉反差太大了。

眼下听卢义诚这么说,大家不由生出又来了之感,彼此摇了摇头。

却说山东司另一位郎中申郎中拿起邸抄看了一会却道:“我看此事并非简单。”

面对另一位郎中,卢义诚立即满脸堆笑地道:“申大人见识高卓,恳请赐教一二,以解小弟之惑!”

申郎中笑了笑,虽说自己是掌司郎中,但卢义诚平日面上对自己十分恭敬,几乎以下僚的态度处之。

不过面对这样的人,自己总觉得这恭敬背后,又是一套怎么样的议论,不过再怎么说面上恭敬也比面上违抗,以及阳奉阴违的人看得顺眼。

申郎中拿出邸抄道:“你看这最后的几句话,报纸发行之权,由礼部掌握,用之明令申告,教谕士民!所以不太可能是林三元推动的,应该是沈归德出面,他礼部要掌握舆论为己用。”

卢义诚闻言立即道:“申大人见识果真远在卢某之上,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申郎中笑了笑道:“是啊,沈归德是聪明人,与其将报纸这样舆论公器交给民间,倒不如掌握在朝廷自己的手上,这一招实在是厉害。”

顿了顿卢郎中对几名官员道:“于此事你们想到了什么?”

众官员们面露疑惑之色一并道:“恳请郎中大人赐教!”

卢郎中点点头道:“你们想啊,礼部既然说可以独立办报,将舆论公器掌握在朝廷的手中,那么翰林院身为天下文章正宗,不也可名正言顺办报,本来负责邸抄之事的通政司不是更应该独立办报,如此说来,我们户部不是也可以分一杯羹,也办一份报纸,让天下士民听到出自我们户部的公论!”

卢郎中说完,众官员们都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卢大人,此论高,实在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