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节(2 / 2)

皇后起居注 华飞白 4994 字 8天前

朱厚照转了转眼睛:“女孩不能当大将军!”

“谁说不能?”张清皎弯起唇,“你难不成没听说过商王武丁之妻妇好?没听说过孝烈将军木兰?没听说过隋朝的谯国夫人冼夫人?没听说过唐朝的平阳公主?没听说过宋时抗金女将梁红玉?她们哪个不是赫赫有名的女将?”

朱厚照愣住了,想了想又道:“女孩不能上朝当官!”

“真的么?”朱祐樘也来了兴致,笑道,“谁说女孩不能当官?你最近一直在看史书,应该知道上官婉儿是甚么人罢?”

朱厚照瞪圆了眼睛,怎么都不愿意服输,立即高声道:“女孩不能当皇帝!”但是,说完这句话他就后悔了。谁说女孩不能当皇帝?上官婉儿是谁提拔起来的?不正是女皇帝武则天么?除了这位正经的女帝之外,只差一步就能称帝的太后更是不少,手握的权力丝毫不逊于女帝。

见他满脸皆是懊悔之色,张清皎与朱祐樘对视一眼,徐徐道:“大哥儿,你觉得弟弟说得对不对?女孩是不是和你们男孩一样,想做甚么就能做甚么?不过是绝大多数人与你相似,根本不相信她们能做到,所以便断定她们只能在家相夫教子处理家务罢了。”

“嗯……”朱厚照不得不承认,确实是他错了。明明自家娘亲几乎是无所不能,他怎么会觉得女孩儿只能按部就班地嫁人生子呢?这些年娘所推动的那些事,有多少件是连内阁都不曾想到过的?尚医局、女医馆、皇庄括隐、开拓商路、引入粮种,哪一件不是足以留名青史的大事?

张清皎又问:“那你可知道,为甚么明明有能力,如今的姑娘们却依然只能像你所说的那样生活?为甚么所有人都觉得,除了嫁人生子之外,她们甚么事都做不成?根本没有第二条路能走?”

朱厚照思索片刻,摇了摇脑袋。朱秀荣也认真地想了许久,眼眸猛地亮了起来:“因为没有人教她们呀!我知道有女医、绣娘、女管事、女账房,都是娘告诉我的!要是没有人告诉她们,她们当然不知道啦!”

“桐桐真聪明。”张清皎夸道,小姑娘高兴得眯起了眼睛。

朱厚照听了,不由自主地便想得更远了些:“为甚么没有人愿意教她们呢?世间都以能者居上,有能力的人不拘男女,都能够受到尊重啊。若是所有女孩都不显出些能耐来,其他人自然会觉得她们没有能力干别的活,只能嫁人生子。”

“是啊,为甚么没有人愿意教呢……”张清皎似笑非笑道,“若是她们的母亲、祖母都觉得女孩天生便没有能耐,终其一生只能相夫教子,一代一代这样传下来,越传便越当成了真理——谁还能教她们开阔眼界?谁还能教她们努力过不一样的人生?”

“她们不能自己想么?”朱厚炜嘟囔道,“怎么别人说甚么就信甚么?”就算他还是个小孩也知道,只有亲眼见到的才是真的呀。

“这样的道理,绝大多数人都想不通。因为大家都相信最亲近的人,相信周围最聪明的人。若是所有人都这么说,她们怎么可能怀疑呢?”张清皎摇摇首,轻轻一叹,对三个孩子道,“所以,我想像教桐桐一样,告诉这些小姑娘,她们的未来并不仅仅只是一座独木桥。她们能够像男孩儿一样,拥有许多种选择。”

“如果她们做出了选择,下定了决心,我便会派人教她们拥有相应的能力。待她们长大后,她们就能像男孩那样顶立门户,不需要仰仗任何人,便能堂堂正正地养活自己。当然,如今的世间,并不是所有事都能容得她们去做。”说着,她便瞥了瞥朱祐樘,“譬如,要是想进官府当女官,怎么也得你们爹爹答应了才成。”

朱祐樘有些无奈:“就算我答应了,也未必能成,还得经过朝廷上上下下的商议。”

张清皎勾起唇角:“瞧,你们爹爹也未必能做得了主。不过,若在我能做主的范围之内,总归不会教她们失望。她们想当女医,我便派女医教她们医术;她们想当女先生,我便派人教她们琴棋书画;她们想当女掌柜女账房,我便派人教她们经济庶务与算术;她们若想当绣娘或者工匠,我便派人教她们女红或各种工艺——就算她们想当女将军女侍卫,我亦会派人教她们骑射武艺与兵法。”

听了她的话,朱厚照随即看向了那张写得明明白白的鱼骨图:“所以……娘才想开设一座甚么都能教的女学堂?”

张清皎颔首道:“不错,寻常的学堂只能教人读书识字,寻常的女学只教琴棋书画,但我想筹建的女学不同。女孩儿们在童稚的年纪入学,经过整整十五年的学习,待到她们离开学堂的时候,她们便应该都能独当一面了。当然,我会给她们提供足够的职缺。女医馆、店铺、皇庄、工坊、绣坊,没有一处不缺人。”

“原来卿卿早便料定有今日了。”朱祐樘想起来:这几年卿卿总是发愁女医实在太少,无法尽快地推广济慈堂,便是女掌柜、女账房亦是稀缺至极,使得她想经营的只接待女客的店铺迟迟无法开分铺。若等到这些孩子长大,问题岂不是迎刃而解?两全其美?

“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决定让南京济慈堂救下这些孩子的时候,我可不曾想过这些。”张清皎接道,“不知不觉间,便越想越远了。”

“甚么都教的女学……不仅女孩儿需要这样的学堂,男孩也需要。”朱祐樘轻叹道,“只可惜,如今的读书人都囿于成见,依然觉得‘万般皆下品’。”他也该好好考虑,该如何开设武学堂、医学堂、农学堂等不同于寻常学堂的专门学堂了。缺甚么人才,便须得开甚么学堂,卿卿的解决之策果然再合适不过。

第459章 宁王病薨

第二日, 仁和、永康、德清与仙游四位长公主准时来到坤宁宫赴约。对于张清皎提出的筹建女学堂计划, 她们自然无比赞同。即便她们从未思索过女学将会带来的长远影响, 单只是考虑替这些女童寻得最合适的出路,令女医馆及店铺工坊等不至于无人可用这两条,就足以获得她们的鼎力支持了。

得到众人襄助,南宫的女学堂很快便初具雏形。这座被后世称为世界第一女学的女学堂, 在建成之初便顺理成章地得到了它的名字——“南宫女学”。它设于南宫之内,拥有童稚堂、小学堂、中学堂与大学堂, 并为所有学子提供食宿。

童稚堂的目标便是启蒙, 收三岁以上五岁以下的女童, 学制两年。这些孩子并没有学业, 平日里只需听先生讲故事、尽情顽耍、诵读些诗词歌赋, 以及帮先生的忙或者完成先生随口嘱咐的小任务罢了。当然,她们也须得渐渐学会如何将自己打理干净。

小学堂的目标则主要是识字与读书,收五岁以上十岁以下的女童, 学制五年。她们的学业大抵与外头的蒙童相似,先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再学四书五经。因着无须参加科举,她们不必如蒙童那般须得紧扣着大儒对四书五经的注解不放,可不拘于常,自行理解。除此之外, 她们也须得略通简单的女红、庖厨、辨药、骑射、算术等技艺,能够照顾好自己。

中学堂的目标则是精进学业与技艺,博闻广识, 收十岁以上十四岁以下的少女,学制四年。在继续修习四书五经的同时,她们可以学史书、天文地理、金石之学、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经济庶务等等。至于女红、庖厨、辨药、骑射、算术之类的技艺,则可从中选择两种继续精深。

大学堂的目标主要是择业,收十四岁以上十八岁以下的少女,学制四年。在这四年中,最要紧的并非泛泛地读书,而是首先须得考虑未来想从事的行当,根据这种行当的需要选择专精学习的方向。如,若想成为女医,可专精医术;若想成为厨娘,可专精庖厨;若想成为绣娘或织娘,可专精女红;若想从商,可专精算术与经济庶务;若想成为女侍卫,则可专精武艺与骑射;若想成为女先生,则专精礼仪、琴棋书画以及诗词歌赋等等。

因着如今南宫女学里的女学生都是五岁以下的女童,因此暂时都收编在童稚堂内。张清皎挑了些她给自家孩子编的识字书以及图画书故事书,命人印出来,作为童稚堂的“教材”。随后,她便任命沈尚仪作为南宫女学的第一任“山长”,负责梳理小学堂、中学堂与大学堂的课程与科目。

沈尚仪却并未欣然受命,而是推辞道:“我是侍奉娘娘的女官,怎能担任女学的山长?若是任了山长,岂不是得整日待在南宫里,还须得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理顺娘娘所说的课程与科目?如此,我又怎么可能好好侍奉娘娘?”

“我倒是觉得,如果一直将你拘在我身边,其实是委屈了你。”张清皎笑着摇首,“你在宫里侍奉我,其实只能用上你五分才智。以你的能力,别说担任山长了,便是在朝廷中任女学士亦无不可。”

沈尚仪怔了怔,垂下眸来:“……能随在娘娘身边,已是我一生之幸。”

“但我不希望你这一生仅仅只是如此。我希望,你能以才学著称于世,你能教出无数弟子,甚至是名留青史。既然咱们女流之辈一时间入不得朝堂,那便只能当一位先生,将你的才华都传下去了。仔细想想,凭着你满身的本事,女学里几乎八成科目都不愁没有先生能教了。”张清皎握住她的手,笑道,“难道你不曾想过,希望有人能继承你的衣钵么?”

“……”沈尚仪不由得沉默下来,良久之后,她微微红着眼眶道,“可我舍不得娘娘。”

张清皎亦觉得有些酸涩:“我又如何能舍得你?你便是当了南宫女学的山长又如何?依然是我的尚仪啊。想甚么时候回来瞧瞧我,便随时回坤宁宫就是了。若不是这女学之事委实紧要,关乎咱们女子的教化与将来,我也不会将这件事托付给你。”

“我明白了,必不会辜负娘娘的信重。”沈尚仪垂首道。她跟在皇后娘娘身边已有十余年,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娘娘做各种事的意图。所以,大约没有多少人比她更清楚,娘娘对于此事究竟有多看重;也没有多少人比她更清楚,女学对于天下所有女子的重要性。

娘娘不仅仅是在为这些孤女考虑,更是在为解除天下女子的桎梏做准备。济慈堂救下的这些小姑娘不单是幸运的孤女,更是不会被世俗规矩束缚的第一代。眼下她们看似人数稀少,掀不起甚么风浪。但只要一代一代传继下去,让女学像济慈堂一样遍布国朝每座州府,世俗之见迟早会改变。

故而,娘娘选择由她来主持女学之事,便意味着她承载着娘娘的期望。这确实是沉甸甸的重担,却也是对她的信赖与看重,她亦相信自己必定不会教娘娘失望。

************

不仅南宫女学正在如火如荼地筹备中,仁和、永康与德清三位长公主也合力在宫外悄悄开设了两所女学堂。这两所女学堂都算是“中学堂”,收十岁以上十四岁以下的少女。一所学堂面对官宦勋贵世家招生,主要学习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经济庶务、女红、礼仪等;另一所学堂则面对平常人家招生,主要学习算术、女红、庖厨等技艺,另单开医女科,须得保证毕业后进入京城济慈堂。

虽说这两所女学堂所在的皆是独门独户的院落,门禁森严,教课的女先生据说都是放出宫的宫女,名声不错,束脩听起来也并不算昂贵——但无论是已经习惯请女先生来家中教自家姑娘的官宦勋贵世家,还是习惯让女儿熟悉女红,到得年纪就将她们嫁出去一了百了的平民百姓,都仍是心怀疑虑。唯有隐隐约约意识到上女学堂有何好处的某些人家,以及女儿有上进之心敢闹腾的人家,才陆陆续续地将家里的姑娘送了过去。

就在这两所女学堂悄无声息地开始艰难招生的时候,朱祐樘收到了来自外驻锦衣卫八百里加急的密折。折子上说,宁王朱觐钧于六月二十九日薨。这封密折的内容,他并未告诉内阁,只是吩咐在江西的锦衣卫赶往宁王封地仔细探查。趁着举办丧事这段时间宁王府纷纷乱乱,观察他们是否有甚么异动。

之后,他随口与自家皇后提了一句。张清皎道:“这位袭封之后,宁王府似乎很安生。”

“他对宁藩诸宗亲确实颇多约束。只是我邀他入京受嘉奖,他却两次推辞不受。”朱祐樘淡淡地道,“或许是为人谦逊,又或许是另有想法。总归,当年郑旺之案咱们不可能忘记,钟陵郡王被废为庶人之事,他们也不可能忘记。”

若不是他提起,张清皎险些忘了最早入住京城高墙的便是宁藩钟陵郡王朱觐锥。也许不仅仅是她,许多人都已经将这位被废的钟陵郡王忘得干干净净了。张清皎又免不了想起了他的王妃周氏,倒是个明白人。既然记起来了,便不妨差人去探望探望高墙外的罪宗子孙。若是一心一意想过好日子的,就给他们送些衣食布帛,让他们过得松快些。若是始终冥顽不灵怨天尤人的,就由得他们继续便是。

“万岁爷,这宁王可有子嗣?如何袭封?”